|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2007年年鉴

2007年年鉴

关键词:通城,地区,年鉴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湖北通城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aia4374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41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通城县辖92,184个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4个国营林场,1个国营农场,1个国营茶场。国土面积112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4252亩。全县年末总人口470289人,其中:男性244975人,女性225314人;农业人口382122人,非农业人口88167人。全年出生4445人,人口出生率9.84‰,死亡1861人,人口死亡率4.12‰,自然增长率5.54‰。人均寿命72.0岁。2006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一、二、三产业之比由上年的21.636.442.0调整到19.5:39.8:40.7,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上年的78.4%提高到80.5%2006年,全省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考核,通城县排名第33位。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5%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2006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7.88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2家,比上年增加9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4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实现销售收入11.1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利税1.34亿元,比上年增长4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9亿元,比上年增长28.6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6.44%,比上年提高19.42个百分点。

 

县政府按照壮大优势企业,培育新型工业的思路,重点扶持涂附磨具、制药、云母绝缘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四大特色产业。玉立公司年产值过5亿元、年上交税收3000万元以上,连续10年位居全国涂附磨具行业榜首,现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涂附磨具专业生产企业;福人药业公司已整体通过国家GMP认证,被省博管办批准为博士后产业基地,其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公司连续8年每年上交税收1000万元以上;平安公司实现了跳跃式发展,成为同行业主要骨干企业,全县年产云母制品2万多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云母绝缘材料生产基地。四大特色产业年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74.6%76.3%80.2%。通城县连续两年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对通城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回归工程”持续扩展,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和方法,以“回归工程”为特色的招商引资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招商引资一年一个新台阶。2006年,先后组团参加鄂港澳经贸洽谈会、青(海)洽谈会,成功举办广深同乡会,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共有招商项目136个,合同引进资金7.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55亿元,其中: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7个,合同引进资金5.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36亿元。回归创业明星郑四来同志被评为全国“时代先锋”,其事迹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全国主要媒体专题报道。

 

外贸出口稳中有增,商贸企业改革进展顺利。全县取得外贸自营出口权的企业达到17家。全县外贸出口总额10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8%,位居咸宁市县(市、区)前列。全县55家商贸企业改制33家,筹集改制资金3916万元,共安置职工2620人。国企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县域经济基本实现民营化。

 

三农”工作稳步发展,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全县初步形成了药材、生猪、粮食、茶叶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重点龙头企业18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8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19亿元%;粮食作物总产量4.05亿斤;生猪出栏38.14万头;农民人均纯收3242元,比上年增加195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宝塔、牌合两个县定试点村和11个乡镇试点村顺利启动。全年完成通村公路硬化67条,260.89公里,完成通达项目建设工程31公里,新增通公路行政村7个,完成公路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资472万元,已建成沼气池350口。“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农家店17家。

 

固定资产投资再创新高,项目建设成效突出。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2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10.6亿元,同比增长49.3%,农村私人投资完成1.39亿元,同比增长10.2%。全年开工建设项目100个,总投资12.5亿元。其中重点投资项目45个,总投资5.97亿元,当年完成投资4.66亿元。

 

财税收入稳定增长,金融保险运行平稳。依法强化税收征管,不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资金运行规范,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全县完成财政收入14382万元,同比增长22.5%。其中国税部门完成5300万元,比上年增长44.4%;地税部门完成4255万元,比上年增长17.4%;财政部门完成4827万元,比上年增长8.5%。一般预算收入8353万元,同比增长14.7%。金融存贷逐年提高,信用环境整顿初见成效。2006年,全县存款余额达2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贷款余额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全县职工人平年工资收入9374元,比上年增加718元,增长8.3%;农民人平纯收入3145元,比上年增加195元,增长6.6%,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4.1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945元,比上年增长34.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53.1%,下降到44.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2亿元,比年初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4%,批发贸易业比上年增长11.5%,餐饮业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6.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7%

 

交通建设实现新突破,城镇建设亮点纷呈。经过多方努力,成功争取杭瑞高速公路过境通城。全县公里总里程(含村级公路)197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90公里,比上年增长28.5%全年货运量118万吨,增长9.3%,货运周转量6862万吨公里,增长22.0%。全年客运量228万人,增长3.6%。旅客周转量8153万人公里,增长12.3%。全县全年城镇投资1180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4000万元,全年开工建设项目10个,城市化率达36%,城市绿化率达31.7%,城区面积达11平方公里。通城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竣工开业,11万伏变电站正式营运;完成了开发区二期规划修编,初步形成了“一纵二区”的格局。玉立大道北段改造、银山大道公建项目、通村公路硬化、县医院门诊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各项改革进展顺利。1、继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农村土地二轮延包顺利完成,本县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基本结束,以钱养事机制初步形成。2、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2006年,部门预算改革全面启动,制订相关制度和实施办法,启动52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全面推行,纳入集中支付单位139家;通过部门协调,拓宽政府采购范围。3、继续推进国有商贸企业改革。按照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总体要求,在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加大了商贸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力度,全县55家商贸企业改制33家,筹集改制资金3916元,安置职工2620人。

 

三项基本国策得到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成果进一步巩固,计划生育率达到91.45%,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2.17,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了整体进位次的目标。加强了国土资源管理,着力推进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遏制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保护了基本农田,基本实现了耕地占补动态平衡。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小纸厂、小钒厂、小石材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进一步健全养老、失业、城镇居民低保“三条保障线”。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不断扩大覆盖面。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19人,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630人,机关事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689人。全县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11321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9727人。基本养老保险当年支付4706人,发放保险金额3098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支付4006人,发放保险金额2238万元,机关事业养老支付700人,发放保险金额860万元。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为794人,当年支付156万元。医疗保险当年支付1053万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有3648户,9487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与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783户和611人。发放最低保障金56.07万元,农村特困户救助3294户,10282人,发放农村特困户救助资金128万元。搞好城乡特困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全年共救助256人次,解决资金45万元。农村合作医疗与养老保险取得新成绩。当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299812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5862人。积极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全县年末从业人员20.03万人,新增就业岗位4913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955人,比上年减少8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拥有学校总数106所,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25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79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41910人,招生13234人,毕业14448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975人,招生1291人,毕业306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26921人,招生4320人,毕业9499人。义务教育不断巩固,调整了校点布局,核定了教师编制,推行了义务教育“一费制”。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共投入农村中小学危改资金1300万元,改造学校D级危房38500平方米。2006年,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5%,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率97.5%,本科上线率42.5%,录取率63.6%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全年争取科技项目16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15个。专利申请14件,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推广适应技术20项。全年共签订各种科技服务合同10份,技术市场交易合同成交额900万元。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共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其中民间8个。全年共组织文艺活动5次,艺术表演团演出300场,公共图书馆藏书58000册。全县共有新华书店17个(含县直、乡镇私营书店),文化站11个。全县拥有体育馆1个,门球场15个,乒乓球场16个,篮球场8个。全年共组织体育活动单场比赛12次,参赛人数3500人次。全民健身形式多样化,逐步形成以广场和社区为主体的活动形式,全县拥有健身舞、健身操点各12个。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卫生机构17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1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556张,其中:医院352张,卫生院161张。全县共有卫生工作人员138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77人。公共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防控网络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断完善,艾滋病、结核病、急性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光缆网络覆盖全县11个乡镇,有线电视用户达6万户。全县广播覆盖率93%,电视覆盖率95%

 

国防动员及其他社会工作成绩显著。通城县连续四届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被广州军区表彰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国防动员先进单位”。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此外,统计、扶贫、方档、民族宗教、工会、妇联、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物价、工商、药品监督、技术监督、审计、气象等部门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县人民政府认真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各项决议、决定,主动加强同政协的联系,并认真做好建议、提案的办理工作。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政协委员提出的   提案,实行专职领导负责,专人办理,回复率100%,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90%以上。深入开展专项打击活动,对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法轮功”等邪教、暴力侵财等刑事犯罪、地下“六合彩”和“二八杠”等赌博活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有力打击了它们的嚣张气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全年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群体性事件,维护了全县社会稳定。

 

【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2006417日至18日,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咸宁市召开,主会场设在通城县。这是通城县迄今为止所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省“四大家”领导、省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市州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各县市区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各县市区经贸局长共人。会议分两阶段进行:17日参观嘉鱼县工业园、赤壁市工业园,18日上午参观通城工业园。18日下午在玉立国际酒店召开大会。

 

大会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主持,省长罗清泉作了重要讲话。大会共有五项议程:1、罗清泉同志讲话;2、孙志刚同志宣读表彰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的决定;3、颁奖;4、典型交流;

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作了题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构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主题报告。他要求大家要充分认识到中央实施“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精神,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要认真研究、用足用活中央的有关政策和措施,主动把握中部地区崛起所带来的各种发展机遇和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

 

俞正声强调,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格局中,湖北要走在前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他指出,我省之所以能成为这一重要战略支点,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央对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格局中的定位优势;二是承接国际资本和东部产业梯次转移的优势;三是湖北多年来积蓄而成的自身优势。这对我省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难得的发展机遇,要牢牢地把握好当前的各种有利形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俞正声要求,要坚定不移地靠改革开放、靠市场机制、靠自力更生来开创湖北工作的新局面。

 

最后,他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各项改革、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以及省市换届工作等几项重点工作作出了部署。

 

会上,通城县作了题为《创新思路,真抓实干,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典型发言。

 

【中央省市19家主要媒体来通城采访郑四来先进事迹】200695日至7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中央电报台》、《科技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日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楚天都市报》、《荆楚网》、《咸宁日报》南鄂晚报》、《咸宁电视台》等中央、省市共19家新闻媒体来通城县采访全国“时代先锋”、湖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郑四来。

 

郑四来同志就是通城县实施“回归工程”的丰硕成果,是通城数以百计回归创业人员中的杰出代表。

郑四来同志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3年,初中毕业的郑四来南下深圳打工,先后当过门卫、业务员、主管、总经理助理,月薪由几百元跃升到1万元。19988月,他开始自主创业,在深圳注册锦天宏电子有限公司。199910月,郑四来成功争取到美国杜邦公司菲林产品中国总代理权,并进入超常发展时期,到2001年,公司净资产达到1500万元。

 

2002年,郑四来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毅然放弃深圳舒适的环境,回到通城,在老家七里村买下村礼堂,投资创办通塑塑胶制品厂。20036月,郑四来投资1100万元创办亚科微钻(湖北)有限公司2006年,郑四来又投资1200万元,启动亚科微钻二期工程,正式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1.5亿元,利税1000万元以上。

 

富裕了的郑四来,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扶贫济困。逢年过节,郑四来都要给村里的贫困户送钱、送米、送油。优先安排贫困乡邻到自己的企业工作。村里修路、修桥,只要郑四来知道了,总会热情地表达他对家乡建设的支持。几年来,郑四来共捐助15万多元。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477797776 传真: 邮箱:1217699749#qq.com
地址:www.baidu.com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湖北门立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