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通城地名奇谈

通城地名奇谈

关键词:通城地名,趣谈,奇闻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湖北通城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aia4374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942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大禹降龙铁柱港

 

通城县隽水镇辖地有一条叫铁柱港的河流,通城与崇阳以此为界,河的南岸,以河得名铁柱村。却说很久以前,铁柱港河清澈深遂,人们赖此航运捕鱼,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河边有一聂姓人家,生有一子,名龙。这聂龙自小爱在河中戏嬉。六月的一天,娇阳似火,聂龙正与村里的孩子在河中玩水,忽然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河上游大水滚滚而下,同村的孩子知道这俗声“干大水”的厉害,慌忙爬上崖边,但聂龙却遨游水中,无所畏惧。这时,河中一个大而圆的水泡,带着闪闪红光向聂龙漂来。聂龙刚好潜泳完,伸出头换气,一口将大水泡吞下。心里感到一些不快,便爬上岸来。同村的小伙伴,见聂龙如此大胆,敢在滔天大水之中游泳,大加称赞。聂龙便说:“这河水算得了什么?我要是一条龙就要把崇阳变成海,通城变成滩,在大海里游水那才有味呢?”却说聂龙自吞下河中的大水泡后,身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头上逐渐伸出两只角,身上长出一身龙鳞。原来聂龙在河中吞下的是一颗龙丹。这聂龙自身体发生变化后,便白天黑夜离不开水,每在水中游一次,河水便向崇阳方向泛滥一次,河的宽度与日俱增,崇阳民众苦不堪言。一日,大禹治水途经此地,见河北岸崇阳老百姓正纷纷携妻带子游离他乡。知为聂龙作怪,有心为民除害,制服聂龙。这聂龙正自得意之时,不知两岸人民对他恨之入骨,背地里均称他为“孽龙”。一日,又值山洪大发,河水猛涨,这“孽龙”跳入河中笑曰:“崇阳变成大海,通城变成河滩之日到矣。”正待使出浑身解数兴风作浪之时,忽闻天空一声大喝:“聂龙,上苍本意让你化作善龙,治理水犯,保一方之安宁,你却违旨作恶,该当何罪!”“孽龙”举头望去,见大禹站在山顶,便迫不及待作法施为。大禹见此情,便将一铁棒抛向聂龙,将其锁入地下,铁柱港的旁边涌出了一股清泉。恶龙即除,两岸人民又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为了感谢大禹除恶大恩,人们将铁柱镇恶龙的地方改名叫铁柱港。如今镇龙铁柱已化作铁柱山耸立河边,但清泉尚存,世代哺育着两岸人们。

 

 

 

紫薇小憩银变锡

 

锡山在通城县城南1.5公里处,是通城著名的风景旅游区。锡山古时产银,称银山。县城八景之一的“银山积翠”即以此得名。相传,银山北峰高于南峰,为主峰。一日,紫薇星君慕银山为天下七十二道教圣地之一名来游,端坐从峰,小憩三日,峰遂锉下三十余丈,银山变为南扬北抑。紫薇大帝见其如此之不耐坐,遂曰:“银山焉能坐矮耶?此乃锡山也。”自此,银山便更名为锡山。

 

 

闯王魂归九宫山

 

清顺治二年(1645),李自成经潼关兵败后,率襄阳、荆州、承天、德安及本部之十余万人马,走“延宁、蒲圻,入通城”(《明史》二六传)。一日,闯王单骑上九宫山元帝庙拜谒。庙内一道姑原为某知府千金,其父因贫赃枉法被大顺军杀害,其乳母带其逃脱,转辗来到通城元帝庙栖身。乳母去世时,告之道姑父母被杀经过及李自成的相貌特征。闯王入殿进香时,恰被道姑发现。道姑观其相貌,眇一目,又见其拜谒时龙袍现出,知为李自成无疑。便乘隙跑出庙,谎称有贼入庙,喊来姜家寨姜氏二兄弟,将正在诚心拜神的李自成用耙耜(即史书所称锸)碎其首。

 

李自成死后,人们将其葬于九宫山北麓,墓为长形土坟,坟前有一小石碑,镌“李自成坟”5字。民间至今尚有“闯王坟,似蛇形,越长越长,墨青墨青(墨青:一指坟周草木茂盛,一谐“灭清”)谚语”。民国17年,国民革命军1350师师长岳森至墓前凭吊,并竖“李自成之墓”高大石碑。1955年,县人民政府在原址重新培修了李自成墓,郭沫若同志亲自为之题写了“李自成之墓”及墓志,王任重同志亦为之题词。

 

 

 

 

古住今来东山阁

 

通城县隽水镇有个村名东阁,因其境内有闻名遐尔的东山阁而得名。此阁位于城东团山之巅,隔秀水与县城相望。据传,秀水河水患极多,人们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明嘉靖年间,知县徐鼐屡请能人镇水怪而不克。正在一愁莫展之时,一夜得柳主簿(唐代通城官员,因采银山而魂归锡山,人们为祈他保佑,在锡山建有柳主簿庙)梦告,嘱其在秀水河锡山下建塔一座名宝塔,下游建塔一座名雁塔,中游建阁一座名魁星阁(道光七年重修,定名东山阁至今)。徐鼐知县照此办理,水患即平。咸丰四年(1854),此阁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成5级方塔形石阁。“文化大革命”初,阁被视为“四旧”产物而拆毁。1982年重建,新阁占地4亩,为三层长方形阁,高18米。登阁西眺,县城风景,尽收眼底,观秀水回澜(县城八景之一,今朗桥北头,旧有回澜阁,此景因河床抬高,已不复存在),望隽溪映月(县城八景之一,今通城大桥北头纸厂门首,古有映月楼,此景因河床抬高,已不复存在),令人心旷神贻。有诗纪其胜曰:“银山秀水小蓬莱,一阁旁招四美来。画栋朝云迷树色,蟾宫秋月畅吟怀。河阳花映黄金阁,棂类星高白玉台。不让滕王江上阁,落霞孤鹜岂相猜。

 

 

 

烈士鲜血化地名

 

通城县药姑林场辖地有一个原名楠竹沟的地方。由于林深地险,即被辟为红军医院。有医护人员10余人,长年伤病员70余人。这里抢救医治了药姑山及鄂东南地区一批又一批红军指战员。1932年秋,因叛徒告密,敌人围剿楠竹沟,医院100余人英勇殉难,数十群众丧生。红军医护及伤病员、无辜群众的耳朵全被匪军割去请功。自此后,苏区人们即将楠竹沟更为割耳坡,并竖纪念碑一座,以缅怀革命先烈。

 

 

 

烈血染红白水岩

 

白水岩位于通城县黄袍乡获田村东面。该处有一宽约20米,高100余米的峭壁,山泉自岩端直泻,形成瀑布,响声如雷,十分壮观。有诗云:“谁舞锦丝织缟绫,高悬清嶂漂澄泓。九天飞帛飘风雨,匝地函绢映日明。划破顽岩联翠浪,劈开迭岫绣红英。珠抛玉碎寒侵骨,灌耳龙雷漱水晶。”黄袍乃通城革命老区,193111月,国民党军及地方武装千余人,大举进攻黄袍苏区,敌围剿至白水岩,搜出隐蔽在岩下的红军战士及群众百余人,在岩前集体枪杀,血水成河。后来,人们为了寄托对烈士的哀思,弘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又称白水岩为红河。并树革命烈士纪念碑以资纪念。

 

 

 

 

兵家重地天岳关

 

天岳关位于通城县黄龙山小坳要隘,南通湖南平江,北通湖北通城,为古鄂州最南端的边防要塞,亦为近代兵家重地。天岳关之名因黄龙山亦名天岳山,而得名。天岳关古名长山寨,始建于南唐保大中期,现存关卡为清咸丰五年(1885)重建关门,清平江知县俞凤翔有“幕龙雄镇”题额,湘军将领李元度题“天岳关”匾额。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后周南面行营都统领兼中书令王逵率部进攻南唐。二月,由岳州进攻两国交界的天岳关,歼灭南唐守军千余人,擒南唐守将陈泽等。宋代岳飞率部征杨么,曾派兵屯守此关,为纪其事,黄龙山下曾建有岳王庙。元未,红巾军领袖徐寿辉据鄂州遗将守关,并遗留了《统军元帅府印》。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从湘入鄂,克此关而入通城,留下了十克通城县城的佳话。19268月,北伐军破天岳关守军进入通城,在县城周密部署汀泗桥战役。19398月,国民革命陆军92师梁汉明部驻军黄龙山,于天岳关西侧修建了纪念台儿庄战役抗日死难将士“无名英雄纪念墓”,蒋中正为此墓题写了“气壮山河”的题词。

 

 

 

 

女娲遗石化金鸡

 

通城县著名风景区锡山金轮山下有一叫金鸡石的地方,因该处有一形似金鸡的大石而得名。相传女娲采石补天时,陨石于此,久承日月精华,化作金鸡,飞鸣不止。紫薇大帝游山时,斥其无分昼夜乱啼,骚扰民间时辰,而使之复原形留此。此石昂立,高丈余,围五尺许,椭园光洁,正面阴刻斗大“金鸡”二字,笔锋苍劲,乃宋代邑人,状元杨起莘题,并吟诗曰:“千年古石号金鸡,化雨霏霏长羽仪。不把稻梁为食啄,且将天地作笼栖。祥云架上非孤立,入晓声中岂乱啼。过客莫同凡鸟看,等闲飞上凤凰池。”

 

 

 

力士抗税建磨桥

 

磨桥铺在通城县五里镇境内,该地原名蔡家铺。相传,清末通城乡村税费甚多,民不堪负。此地有一姓蔡的习武人,力大无穷。一日,县衙派两名征税差役至此收税,恰遇蔡某。蔡便用一面重200余斤的石腰磨作茶盘,端茶相待差役。差役见此人有如此手力,知不是对手,便往县城飞逃,蔡某携磨追至蔡家铺,弃磨于小溪边。自此,县内征税有所收敛。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反抗精神,在溪上架起一座石拱桥,嵌磨于桥面正中,名为磨桥,蔡家铺从此改名磨桥铺。

 

 

 

 

七里追魂斩廖忠  七里山位于通城县麦市镇境内。唐僖宗乾符四年(877),黄巢、王仙芝领导农民起义,攻占鄂州,进攻通城。乡人廖忠、廖恕兄弟募勇抵抗。义军迎头痛击,于走马岭(今通城县关刀镇境内)处大败廖氏兄弟,廖忠率残部往麦市方向败退。却说这廖忠字人凤,自走马岭退至此地,恰逢风雨大作,人马难行。便问此为何处,曰:前不远为麦市,此地落凤坡。廖忠仰天长叹:“我字人凤,今败北退此,羽翼尽拆,又会大雨,此天灭我也!”正待下马逃遁,义军大军到,斩之。义军从走马岭追至此刚好七里。后人为纪其事,便名此地为七里山。

 

 

 

 

九宫山得名九宫庙 银山由于紫薇大帝小憩而更名后,人们祈紫薇大帝还银于山,遂于唐开元年(公年713年)在北峰倡修庙宇祭祀紫薇大帝,并据紫薇星宿命为九宫庙,由县人、著名道教真人罗思远主持。该庙香火鼎盛,声名远播,慕名来游之同道、香客络绎不绝。该峰因此得名为九宫山,又因罗真人在此修道炼丹,亦得名罗公山。

 

 

 

塘湖名自刘仕昌 塘湖位于通城县县东,为通城县塘湖镇镇政府所在地。梁大同五年(539),废上隽县,复下隽县,又从下隽县分立乐化县,塘湖为乐化县城,塘湖其时何名,因无史书记载,已不得而知。历史的车轮转至明代,该地狮子山大屋一刘姓人字产下一子。说也奇怪,这家自怀孕后,父母居住的房内热天无蚊虫,三冬地不寒。其父夜常梦有官服人员出入房内,因此,便常入庙进香,祈神佑之。一夜,太白金星托梦说:“天上文曲星出世之刻。”第二天午时,狮子山大屋霞光万丈,一声啼叫,文曲星已下凡界。父母知其有来历,即取名仕昌,字塘湖,有望其仕途昌发之意。仕昌自幼便有神祈保佑,每至三伏天,人们汗流夹背,而仕昌却有值日功曹为其打扇纳凉。上学时常用竹梢当马骑,将竹梢放在城隍庙,托菩萨看管,待放学回家时再用。久而久之城隍菩萨成了马倌。一夜,城隍托梦给其母,告之其事,嘱请仕昌将马寄土地庙。第二天,其母问仕昌,果有此事,这样土地菩萨便又成了仕昌的牧马人。仕昌读遍五经四书,诸子百家,已是学富五车,便上京赶考,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中甲辰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仕昌为官清正主廉明,皇帝御赐“绣衣”,故人称绣衣御史。自此,刘姓便将仕昌的故乡以其字塘湖而命名。

 

 

 

石门开古今传佳话 通城县锡山风景区有一叫石门开的地方。该处一巨石峭立,平展如镜,中间直裂,似门欲开,故名之。相传,县境西乡墨烟垅,有一陆姓孤翁,靠种瓜为生,所产瓜大而甜。其人忠厚善良,乐于济贫救困。一年,天大旱,五谷枯黄。陆翁所种之瓜自难逃旱魔。诺大片瓜田,独有一株瓜藤结有一只小指大的烧瓜。陆翁虽细心培育,但此瓜总不见长大,待瓜熟蒂落时,仍大如初,只不过瓜体多凸凹,色似黄金,形如钥匙。入夜,陆翁进入梦乡,见紫薇星驾祥云到他跟前说:“此瓜是锡山石门开的钥匙,你把瓜插入石缝,口念:‘石门开,石门开,九天宫阙下旨来,赈灾荒,救黎民,早了善缘上蓬莱’的口诀,石门即开。柳主簿赐你一物,你赶紧回家,万不可中途开看。”陆翁正想上前问个仔细,一金甲力士大喝一声:“快去!”陆翁惊醒后,即刻怀瓜起程,连夜赶到石门开前,叫开了石门。果有柳主簿迎侯。陆翁说明来意,主簿答曰:“我为唐主李儇来此挖银,不幸丧身,得本地百姓香火奉祀,为民解倒悬,实为份内之事。”待主簿入内取物时,陆翁不觉被洞中桃源景色所迷。正在细心观赏时,柳主簿将一沉甸甸包袱交于陆翁。陆翁刚跨出石门,“咣当”一声,门复关闭。他揣着包袱,勿勿返家。至青山港前,忽见一吊睛白额大虎猛扑而至,陆翁大吃一惊,包袱随着自身的跌倒而散。此时,一道金光冲天而起,老虎惊跑,金光亦逝。陆翁起来一看,包袱空空,而河中青石已变成了一港黄沙。陆翁知黄沙乃袱中黄金变化,遂痛心疾首,恨已无能,眼看赈灾无望,痛哭不已,泪流如雨落入于港中。说也奇怪,这泪水一入河中,便化作淙淙清泉,汇入隽水,流入田间,禾苗久旱得水,又呈生机。人们旱年得丰收,喜不自胜,而陆翁却不见踪影,有人说他被紫薇星点化成仙。为了纪念陆翁,人们将青山港改叫黄沙港。石门开的故事也随着流传民间。

 

 

 

 

县官断案名锦山 锦山位于通城县城东4里处,原为山名,因山而有锦山乡、锦山村名。相传,锦山山下住有龚、吴两姓人家。该山本属龚姓所有,山上树木葱笼,且有多处风水宝地。吴姓早已垂涎于此。遂与龚氏争夺此山,先是械斗,虽各有伤亡,但不相上下。吴姓一书生官成状子告到县衙,县官传双方族长上堂,龚姓说此山名金山,乃祖业;吴姓说此山名锦山,亦为祖业。糊涂县官一想,遂判曰:金山只有皇上才有,百姓何有金山?分明龚姓据势豪夺。因械斗而伤亡之吴姓人氏,着龚姓出钱安葬抚恤。从此,县官糊涂一判,金山更名为锦山,并归吴姓所有。因之,该名沿用到今。

 

 

 

张家十伢出世的故事  通城县爆竹岭有个民妇,怀孕三年零六个月还不见生孩子,民妇日急夜愁,盼望早日分娩。一天,她对肚内孩儿说:“冤孽啊,你什么时候才出来?做娘的受不了啦!”

话音刚落,腹内动了几下,便传出声音来:“娘,你别急,我快出来了。请记住,某月某日有一匹白马来到我家门口时,你唤儿一声,我们就出来。不过这天有一骑牛从门前过,你可千万不要叫,记住!记住!”从此腹内无动静了。

这天半晌,远处奔来一个白东西,民妇没看清楚,就急忙呼喊:“孩儿快出来,白马到了!”

孩儿破腹而出,见风就长,一下变成了彪形大汉,忙奔出门找白马,只见一头白牛从家门口走过,孩儿大吼一声:“气死我了!”一头撞在石头上死了。

这时候,屋后的楠竹根根炸开,纷纷倒下,白马飞奔过来,见孩儿已死,便长嘶一声,也碰墙死了。一会儿,过去的白牛走回来,背上还驼着个小伙子,他就是张家十伢。张家十伢见了死在地上的小伙子,号啕大哭,猛抽一鞭,调转牛头走了。

据说,那撞死的孩儿是未来的天子,屋后的竹子,每个节中有他的一员大将。主子一死,竹节自动爆炸了,竹子倒下是吊孝,从此这里便叫“爆竹岭”。

张家十伢呢?他娘也怀了他这么久,是与皇帝同时生下来的,白牛是接他到皇帝面前去当军师,所以十分聪明。天子死了,他只好到处流浪,捉弄财主,帮助穷人。

 

 

 

通城黄袍山茶油  黄袍山,位于湖北通城县东北面,鄂赣交界处,主峰槐寮寨,海拔高程1380,小气候独特,物种繁多。从北面登顶,需经一条蜿蜒幽深山谷,风景秀美,四季宜人,入其内皆得庇佑,就连狼群也给予荷叶一样的绿荫,山谷故此得名狼荷洞。洞中一溪秀水,长流不涸,饮之如甘露,故得名甘港。狼荷洞和甘港分别为通城著名的九港十八洞之一,被誉为洞天福地,从此可达黄袍山顶峰。

传说瑶池盛宴,众仙品尝琼宴精美,皆赞不绝口。吕洞宾欲窥佳肴密诀,偷得仙油一瓶,藏于袍内,降于此山。仙厨禀告王母,王母道:“此乃仙宫神物,不可偷泄人间”。责令天兵严查追还。洞宾情急,将油瓶掷出,油瓶碎,洞宾袍染,于是洗袍晒此,故名黄袍山。仙油四溅,黄袍山漫山遍野长出油林,因其是王母追查仙油,凡间遂名为查油。后人嫌名不雅,且食之如清茶甘醇,改称茶油。油茶树禀性特异,秋末果熟,入冬花开,花开结果,采果开花,油茶果需经四季之风霜烈日,承四时之雨露甘霖始得成熟。果仁榨油,营养天成,既添食物之甜美,又如清茶之爽口;食之人体既无肥腻之虞,又有强身健体之效,古今被誉为食用油之王,古人有诗赞油茶树曰:

   仙宫之物果然真,承天降地在此生。

   一年复始方成果,四季轮迥乃炼成。

   秋去硕果招采客,冬来花香引群蜂。

但孕凝脂佐盛宴,千秋赞誉传美名。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477797776 传真: 邮箱:1217699749#qq.com
地址:www.baidu.com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湖北门立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