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英雄之县

英雄之县

关键词:通城英雄,通城革命英雄,通城民族英雄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湖北通城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aia4374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35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通城,民族英雄之县

王勿宁

在湘鄂赣三省交汇处,在湖北最南端,有一个版图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小县通城。

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英雄辈出。在万千英雄中,又尤以抗御外侮,维护民族利益的英雄和爱国主义者为著,现已发现,自宋代建县以来的近千年历史中,这个县曾先后涌现出为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而牺牲生命和作出贡献的将帅、军人已越过3000人,涌现了大批大批为保卫家园与入侵之敌斗智斗勇、不当亡国奴的普通百姓、爱国的知识分子,除此之外,这里还是著名的抗日战场,是阻击日军进犯湖南的“湘北前线。”真可谓:

 

一块营造民族英雄的沃土,

一个典型的民族英雄之县!

 

 

浴血沙场 共赴国难

护国谁能靖寇氛?

当头典午尚纷纷。

烽火断续连天际,

羽檄奔驰达夜分。

板屋几家惊结队,

楚歌四面叱成群。

君看岳麓潇湘雨,

一带孤城万叠云。

 

 

清朝诗人葛潮,曾饱蘸浓墨,这样赞颂通城人民以国家兴亡为己任,面对外来侵略,组织军队共赴国难的英雄壮举。

 

那是公元1125年,宋朝兵部尚书方琼,正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通城县梓木里(今塘湖),为逝去的亲人守孝。一日,忽然听到消息说,北方金人入侵中原,顿时,他猛然想起家父户部尚书方琳生前对自己的教诲:

 

“有志男儿,当以国事为重,先国后家,先忠后孝……“于是,一边果断地处理家中的一些杂事,一边召来乡人徐福,吩咐他立即在附近招摹义勇军,准备奉诏勤王。

 

不几日,朝廷下诏,方琼同徐福亲率刚刚组建的军队,昼夜奔驰赶赴京都,被朝廷授为“镇夷将军”,而直赴战场。

 

1126年,京都告急,方琼亲临前线,率领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方琼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刹时传遍宋朝全军上下,将士们呼喊着他的英名奋勇杀敌;朝廷上下为这位民族骄子感到自豪,丞相李纲亲自上书:

“请加赐恤!”

 

1128年,宋高宗亲自下诏修建方琼忠庙。建庙期间,已被罢免丞相而贬居鄂州的李纲曾亲临通城,祭拜方琼灵位,以怀念这位为国尽忠的将军。

 

 

人们有口皆碑,后人有赞曰:

 

端午琼公,镇夷将军;

主持兵部,抗金英雄;

二帝被掳,力战献身;

名垂史册,一代忠魂.

 

 

方琼壮烈殉国了,他与徐福在通城招摹的那支义勇军,也跟随他一起阵亡于保卫民族利益的沙场,这一支没有留下任何姓名,也不知多大规模的部队,虽然在史料中寻找不到他们的英名,但是这些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光辉历史中。

 

明朝时期,倭寇屡次侵犯我沿海边防,官至正三品的浙江布政司布政使,通城籍人舒大猷,极力主战,多次亲临前线,率兵作战,平定倭寇而功勋卓著.为了让中国人民抗击倭寇的英雄事迹得到弘扬,他还利用战斗间隙,深入基层搜集抗敌故事,撰写了《平海纪略》一书,留传于世。

 

先贤们的英雄壮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通城后人.清朝时期,官至凉州总兵的李祥德,跟随爱国将领左宗棠,奔赴西部收复被英、俄走狗阿古柏侵略的大片国土。在新疆人民的支持下,李祥德所率部队,转战天山南北,英勇顽强,最终同兄弟部队一起,将侵略者驱出新疆,逼得阿古柏在库尔勒服毒自杀。到晚清时,奉命驻守台湾的振威将军李胜才,面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毫不畏惧,组织军队英勇杀敌,屡建军功,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

 

浴血沙场的军人,其精神其行动同时激励着执政的文官。清光绪年间,在云南任知府的赵纪瑞,奉命组团代表清政府确定中缅边界,谈判桌上,他同儿子世伦,牢记民族大义,寸土不让,针锋相对,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做出了贡献。

 

进入本世纪以来,通城籍军人在反击侵略者的各个战场上,更是人才辈出,大显身手。

 

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都有大批大批通城的英雄儿女赴烫蹈火,为国捐躯。

 

 

抗日战争中,通城儿女为捍卫国土,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中有国民党第29军宋哲元部大刀队队长李廷臣,有“忠贞为国、殊堪矜式”而阵亡的尉官桂镇南,有震惊中外的“四行保卫战”中的英雄群体八百壮士;更有被日寇杀害的新四军鄂南独立团政委黄全德、阵亡于安徽的新四军营长胡金龙,惨遭国民党顽固派残杀而在延安受到中共中央悼念的中共湖北省委委员、鄂中特委书记、八路军鄂南抗日游击队政委刘青……

 

 

在抗击日寇的各个战场上,到处都出现了奋勇杀敌的通城籍英雄儿郎。

 

在“七七事变”时的北平,有29军大刀队队长李廷臣:

 

读过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的人,一定会记得书中那位挥舞大刀出没于敌群之中的英雄丁尚武,他的原型就是李廷臣手下的一位战士。

 

当抗日的烽火还在北方燃烧的时候,全国人民唱起了充满杀敌豪情的《大刀进行曲》,这首曾经影响着一个时代,激励全国人民打击侵略者的军歌,其直接的创作源泉就是来自29军李廷臣所领导的大刀队。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驻守在北平芦沟桥附近的第29军官兵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违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命令,奋起反击,大刀队冲入敌群,钢刀翻飞,寒光闪烁,英雄们在李廷臣的率领下,带着满腔仇恨,瞧准鬼子砍去,手起刀落,敌人一个个头颅飞离身躯,一具具尸体手散脚解,在与敌人的浴血奋战之中,李廷臣及其战友们,也倒在血泊之中。

 

 

英雄的行为,激发了诗人音乐家的激情,从此,一首激越雄壮的《大刀进行曲》,由此时唱起,传遍九州,传遍世界,她把中华民族敢斗敢拼,不当亡国奴的壮志写在历史的长河中,你听: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

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杀!

 

 

在上海松沪战役中,又有通城的英雄群体:1937年8月,日寇侵占我平津后,企图迅速攻占上海,进逼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完全投降,以实现它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8月9日,日本官兵二人,乘车冲向上海虹桥军用机场寻衅,被我守军击毙,敌人以此为借口,于8月13日,对上海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上海守军奋起抵抗,从此上海淞沪战役打响。9月,跟随著名爱国将领张治中的通城籍军人吴志益、李英细、胡均三,加入敢死队,他们身裹手榴弹冲入敌群,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同归于尽,体现了中华民族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

 

 

三位烈士的血迹还未干涸,不久,通城籍抗击日寇的又一个英雄的群体,崛起在上海市区,那就是“八百壮士”:

 

 

“八百壮士”,号称800,实际上只有452人,是原国民党第88师524团第一营的全部兵力,共有三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在452人中,80%的人员来自湖北,有半数左右的官兵来自通城,这是因为其中的一、三连,是由通城的两个保安队组成,兵员占去全营的一半,而在这两个连中,通城籍人则有150余人,占全营官兵总数的三分之一。

 

淞沪战争爆发后,从10月27日开始,“八百壮士”与日军数万人激战四天四夜,仅以死10人,伤32人的代价,击败了鬼子数十次的疯狂进攻,致使日军伤亡惨重,使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光耀世界。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1/3的通城儿郎,个个都是好样的,他们的英勇行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故乡,其中,著名的护旗卫士、中尉吴祖德就是最为突出的一位。

 

 

八百壮士的英雄壮举,又一次激发了爱国知识分子的热情,他们纷纷拿起自己战斗的笔,豪情满腔地挥下了一首《八百壮士之歌》: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战在沙场!

四方都是炮火,

四面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退让,

宁愿战,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

八百壮士一条心,

千万强敌不敢挡,

我们的行动敏捷,

我们的血气豪壮!

同胞们起来!

同胞们起来!

快快赶赴那战场,

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这是英雄之歌,这是爱国之歌,这是中华民族不会灭亡的信心之歌,这同样是通城儿女敢于同敌人战斗的奋斗之歌!

 

前面的故事,读来令人亢奋不已,而黄全德的事迹听来更是催人泪下,激越悲壮。

 

 

革命母亲黄菊妈 毛泽东在湖北黄袍山区认有一位义母

 

她,黄菊妈原名汪菊喜,又名黄菊,生于 1882 年 11 月 14 日,她生下三男二女,长子十岁时,丈夫因病去世,便携儿带女乞讨。 1930 年起,她先后送三子二女参加红军,都先后牺牲。红军北上抗日后,她受尽酷刑,逃入林海,过上了原始人的生活。解放后,积极投入镇反,土改,参加集体生产,多次被省、地、县评为劳动模范。 1959 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朱德、董必武、李先念等领导的接见。

1971 年病逝,享年 89 岁。

 

 

中国工农红军16军来到通城时,黄菊妈动员自己的儿子参加红军。黄菊妈是湖北通城县黄袍山夜珠窝人,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生养了四男两女,其中有四个儿女都参加了红军。国军在黄袍山围捕我军毛泽东 罗桓荣 付秋涛等党代表干部时,此时,毛泽东正在黄菊家中暂时躲藏,但国军县保卫团的团长葛皇甫已得情报,知道有一重要领导躲藏于黄菊家中,黄菊四子中有一个儿子在长像似毛泽东,由其子顶替了毛泽东,而将毛泽东藏匿于家中厨房的茅草中,其子后被葛皇甫的部下抓走并杀害了。毛泽东很是感激,乃唤黄菊为干妈,认其为义母。在黄袍山从事发通城县革命起义的罗荣桓也随毛泽东叫黄菊为干妈,从此,当地的人们都叫黄菊为黄菊妈,所有的史料记载均记为黄菊妈。但这段毛主席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黄袍山区认义母的事情并没有记载下来,后来由年近古稀麦市塘湖区的付区长兼该军警卫连的连长李海连及罗荣桓元帅的老警卫黄战龙披露和证实了此事,此事在通城县、崇阳县、修水县等地广为流传,革命母亲的英雄事迹也后人所敬仰!

 

 

在革命战争时期,黄菊妈经常护送红军,为红军侦探敌情,传递情报;和平年代,年逾古稀的黄菊妈还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多次被评为省级劳模,留下一段历史佳话。

 

 

只有为了爱,才肯舍己。黄菊妈把毕生真情和盘托出,奉献给了红军,奉献给了国家。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黄菊妈的故事在乡亲们的言谈一次次被提起,并被后来者铭记在心。

 

 

黄菊妈(1882-1971),原名菊喜,人称菊妈,黄袍山夜珠窝人。一九三零年,中国工农红军一六军来到通城,驻夜珠窝。菊妈第一个动员儿子吴朝义参加红军。菊妈说:“朝义,为了穷人翻身,你要好好干!”不久,朝义在江西铜鼓作战牺牲。菊妈忍痛对子女说:“你们要象哥哥一样勇敢杀敌,为了穷人翻身,死也值得!”菊妈还经常护送红军干部、战士,为红军侦探敌情,传递情报。抗美援朝期间积极动员孙儿参军,并将打草鞋收入的一万元(旧人民币)捐献给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农业合作化后,年逾古稀,还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她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劳动模范。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朱德、董必武、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40年10月,黄全德政委正率领刚组建好的“鄂南挺进队”20多人,开往山区执行任务。一日,途经咸宁石灰坳,正好同勾结日军的国民党崇阳县县长及其民团武装相遇,黄全德一马当先,冲进敌阵,擒住伪县长,当场镇压,民团的成员也乖乖投降。黄全德以足智多谋、英雄虎胆著称,他常常深入敌巢击毙敌首,而使敌人闻风丧胆。

 

 

1940年11月某夜,他率领新四军一支小分队,在距日军据点仅一里之远的蒲圻金丝观,拔掉了欺诈百姓和过往商人的“金丝观税务所”;年底,在崇阳八斗山敲掉了一个日伪乡公所,除掉一个民愤极大的伪乡长;不久,又在崇阳桃花山与数倍于己的日军激战,歼敌数十人后而胜利返回。

 

 

1941年,此时,又身兼鄂南中心县委书记的黄政委与团长王苏率五团在鄂城、华容、蕲春、黄梅、广济、英山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扩大抗日武装,建立党组织。7月6日,五团干部和武昌、咸宁等县委成员,齐集葛店夏家榜,召开县委扩大会议,研究迎接主力部队渡江和扩大鄂南抗日根据地等有关问题。不巧,被日伪密探侦悉,日军急调驻华容日伪军封锁湖面,调葛店日军200余人和1个中队的伪军,分3路包围了会场,与会干部和警卫队大部分战友当场牺牲,黄全德和身负重伤的团长王苏、战士何愚等剩余战友被俘。

 

 

鬼子用铁丝穿着黄全德政委的销骨,解到汉口宪兵总部,将他投入水牢。黄政委受尽种种酷刑而坚贞不屈,深受牢友们的爱戴,大家推举他为越狱领导者。在越狱中,他为掩护战友又重新落入魔掌,鬼子队长恼羞成怒,将黄全德同志投入警犬房而壮烈牺牲。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通城人民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全县共人有1500余名青年,直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包括建国前和建国之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入朝的通城籍指战员,如原38军337团卫生员王琪就是),走出国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其中有80余人的遗骨留在异国他乡。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锤炼了一大批战斗英雄、侦察英雄。

 

 

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赵璧(在世),1951年,担任志愿军某侦察排副排长,在深入敌后侦察时,与敌人遭遇而身负重伤被俘,狱中受尽种种酷刑而不屈服。并在釜山战俘收容所与中朝战友一起秘密组织“反美斗争同盟会”,被大家推举为该会常委和第一收容所总书记,领导了震惊世界的“反甄别斗争”。

 

 

1951年1月底,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排副排长、通城马港人氏的赵璧,率领几名侦察兵,奉命深入敌后100多公里的地方侦察。在面对200多敌人扑来的时候,他为了掩护战友送回情报,被一个装死的美国兵打伤左腿,随后,赵璧摔出几颗手雷,趁爆炸的烟雾在敌群中弥漫时,迅速地撕毁了文件,快捷地摘下敌尸胸前的冲锋枪,压满了子弹,然后用手雷砸烂了一个奄奄一息的鬼子头部,将其脑髓和鲜血抹在自己脸上,躺在一边假装死亡。冲上来的美国鬼子,见到躺在地上的志愿军遗体,首先就是几脚猛踢,但然后用英语狂叫着:“起来,起来!”

 

 

赵璧同样挨了敌人的狂踢,他仍然忍着疼痛,静静地卧着,不料,一个鬼子照准躺在地上的他,在屁股上猛扎一刺刀。本已受伤的赵璧又挨了刺刀,痛得他全身抽冷。赵璧,毕竟是英雄的儿子;赵璧,毕竟是中华民族的后代。只见他忍着剧烈的痛楚,猛然跃起,对着几个鬼子扣响了冲锋枪,一连打死了3个敌人。

 

 

赵璧的枪声,又引来敌人密如暴雨般的机关枪弹、瓦斯炮弹,突然,他的后脑一震,英雄又一次受了重伤而倒下,待到醒来,已经被俘。

 

 

被俘后的赵璧,被敌人押在南朝鲜的釜山集中营里。

 

 

不久,在釜山集中营里,被俘的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战友一起,成立了反美斗争同盟会,赵璧先担任常委,后来又担任总书记,他领导大家团结战斗,又一次谱写了一曲雄壮的颂歌。在整个集中营的斗争里,可以说,每一时每一刻,都是英雄用血在挥写着正义的风采;然而,在这捍卫正义、捍卫民族、捍卫祖国的无数颂歌中,又有更壮丽的一曲,写在中朝人民的心上,写在侵略者的心上,那就是在常委们领导下的“保卫红旗”战。

 

 

这是在1952年4月的一天早晨,在敌人后方的釜山地区战俘营里,突然,高高飘扬起一面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紧接着,整个釜山的每个帐篷前都升起了一面面同样的旗帜,海风吹来,国旗劲扬,一层红色的浪潮,澎湃在美军阵地上,那用担架扛接起来的旗杆,那在蓝天碧海旁升起的祖国国旗,将美国的星条旗、南朝鲜傀儡政府的国旗和联合国国旗,淹没在一片红涛之中。

 

 

迎着朝阳,战俘营的难友们,纷纷走出帐篷,望着高空中飘扬的五星红旗,在敌人的严刑酷打面前从不低头的志愿军战友们,却禁不住热泪滚滚,激动不已……

 

 

五星红旗,居然升起在敌人的土地上,这是美军所始料不及的,面对她,敌人如临大敌,歇斯底里地叫着:

“降下来,给我降下来!“

 

 

听着敌人的狂吠,数千名战俘,一动也不动地站在自己的旗帜下,宛如一道巍峨的长城。

 

 

保卫国旗的战斗开始了,敌人首先是用停止药品供应,要挟志愿军战俘们降旗,造成了战友的伤口化脓溃烂生蛆;继而又停止粮食供应,面对敌人的疯狂,战友们吃皮带、吃皮鞋、吃树叶、吃粪坑里的泥巴,吃着从伤口中抽出来的裹着血和脓的棉花,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战友们一连饿了7天,一个个全都心慌腿软,身体都垮了。

 

 

第7天,敌人发动军队射击旗杆,企图用武力镇压,用炮火焚毁战俘营的中国国旗。

 

 

闻到枪声,已经饿得不成人样的难友们,一个个强支起身体,挺身而出,为保卫国旗倒下一批又上去一批,倒下一个又一个,视死如归,义无反顾,一个只有一根指头的战士上去保旗,被人劝阻,他用剩下的那个指头,挖出自己的眼珠,摔在地上,朝着国旗迎了上去……

 

 

敌人一连打死了护旗的十几个志愿军战俘,罪恶的子弹,不仅没有吓倒英勇无畏的中华儿女,相反,更多更大的人流涌了上来,面对这样的民族,面对这样的英雄,敌人只好停止射击,策划更深的阴谋。

 

 

战友们在总书记赵璧和党委们的领导下,一面研究对付敌人的策略,一面唱起了跨越时空的《保卫红旗》的英雄之歌:

 

革命的红旗,

高空飘扬,

我们的鲜血,

写下了美帝的血腥罪状;

敌人越残暴,

我们更坚强,

拳头对着刺刀,

意志抵住机枪,

臂膀靠着臂膀,

胸膛筑起铁墙;

保卫我们的国旗,

蔑视敌人的疯狂,

仇恨结成力量,

血债要用血来还偿;

万恶的美帝,

逃不脱世界人民的手掌;

新中华的男女,

英雄奇迹天下扬,

革命的红旗,

高空飘扬,

英勇的烈士,

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上!

 

在鲜血谱成的英雄之歌中,在国旗飘扬的蓝天下,一代代新的民族英雄再次在通城这块土地上组成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里,通城籍指战员又有20多人为国献身,涌现了一批如黎贤良、何琦、毛富平这些闻名全军的战斗英雄。

 

 

同仇敌忾 捍卫家园

 

1938年11月8日,通城落入日本侵略者的魔掌,全县迅速沦陷。

 

在此之前,通地人民,还经常遭到日军飞机毁灭性的轰炸,1400余年的古镇隽水镇,在日机的狂轰滥炸之下,几乎夷为平地。9月20日至10月13日,县城隽水镇遭轰炸达5次之多,其中某日,就被炸死市民100余人,房屋被毁360余栋。

 

日军侵占通城后,为达到“武运长久”的目的,便采取三大行动,来实现其企图。

 

 

首先是进一步加强其军事侵略。

 

11月8日,县城沦陷后,日酋野岛率部继续南犯,直抵九岭推垅桥附近,向驻扎在这里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遭到沉重打击而退居县城。鬼子不甘心失败,便从崇阳调来增援部队300余人,开始在县内增设据点,不到几个月时间,就占据了铁柱港至县城一线,并在柳畈、仓下畈、白沙嘴、摇鼓山、杜婆山、鲁家嘴、下湾头、白少岭等地设重兵把防。不久,又在冷家畈(今新塔畈)修建飞机场,供日军侵华总司令冈村宁茨视察和调用军需。

 

 

其二是火速组建汉奸团队,以巩固其统治。

 

日本鬼子在侵占通城后,企图“以华治华”,“长治久安”,于是在12月利用汉奸吴竹林,组成了“通城县维持会”,第二年春,更名为“政府筹备处”,继而设立“巡捕房”,后扩编为保安大队,组建汉奸团队,直接为侵略者服务。到了1944年,还任命汉奸谢天香为崇阳、通城、通山3县“保安副司令”,仅在通城组建汉奸部队就有3个中队、9个分队,共400余人。

 

其三是采取三光政策,企图让通城人民屈服。

 

 

日军侵占通城后,采取三光政策,无恶不作,妄想以烧杀掳掠等惨绝人寰的手段,使通城人民屈服。

 

他们先后采用了断喉饮血、油浇火焚、灌水踏腹、倒栽活埋、聚众枪杀、勒食蛇蝎、剜心剖腹、乱刺穿胸、投河溺毙、汤煮甑蒸、犬噬日曝、倒悬树上、四马分尸等种种暴行,残害通城人民。凶残地导演出一幕幕“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剧。

 

 

面对侵略者的暴行,英雄的通城人民和广大知识分子,高扬起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这面大旗,为捍卫家园同仇敌忾。

 

 

原国民党军92师,参加李宗仁先生指挥的台儿庄战役,重创了敌人之后,于1938年11月,进入通城驻防,在补充兵员时,通城儿女积极投军,当时,究竟县内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支部队,已无准确数字可考,但仅锦山一战,该师中就有通城籍伤亡者1000余人。除了这些为保卫家乡的爱国军人外,县内还有无数的爱国民众,或智取、或巧袭敌人,使鬼子惶惶不可终日。

 

 

1938年秋天,已经入侵通城的日本鬼子,为了在此建“王道乐土”,他们四处掳捉青年,为其修筑碉堡,黎振全就是其中一个。

 

 

黎振全,身体结实粗壮,膂力过人,有着一幅朴实的身相。鬼子知道他力大,就常常在工余间隙拉他出来摔交;一天,有个鬼子又来约他共去山上较量,想借此欺压他,黎振全见时机已到,来到山顶拉开架势,抱住敌人从山头一直滚到山沟,趁敌人被压在身下的机会,他死死地勒住鬼子兵的咽喉,直到把敌人送上西天。

 

 

1939年的一日,黎振全和弟第黎喜风等四人,见三名日本鬼子在鲁家咀骚扰,他们便埋伏在敌人回营的路旁,用手榴弹进行突然袭击,当场打死鬼子两个,活提一个而捆送到国民党82师师部,荣获“抗日英雄纪念章”一颗。

 

 

比起黎振全,郑光大的故事则更加神奇:

 

1939年春天某夜,郑光大偷偷地潜入日军据点上屋郭家,偷出日军一匹战马,正欲骑马出走时,军马鸣叫,而被敌人发现,郑光大立即丢开它而奔入树林,敌人四出搜查,没有发现他的踪影,便拉回战马进据点睡觉。待鬼子们熟睡,郑光大又悄悄摸进敌人宿舍,取走3支三八式步枪和3条子弹袋,在走出营房约半里的山头上,连朝日军哨兵放射几枪,搅得敌人据点枪声四起,他却从从容容迈向密林深处。

 

 

当年夏天某领夜,他趁天下大雨,又悄悄摸进县城北门的鬼子电话机室,卸下敌人的电话机扬长而去。敌人怀疑此事是抓来当苦力的吴玄寿干的,便将吴关押拷打,准备杀害。郑光大闻迅,便用纸写上一字条:

劫电话的是我,如枉杀吴玄寿,定斩吴竹林全家!郑光大“。

 

 

字条写好后,他又悄悄放到汉奸县长吴竹林桌子上,吓得吴连忙到日军面前求情,放了吴玄寿,并悬赏缉捕郑。

 

 

郑光大经常单枪匹马深入敌人心脏,使鬼子闻风丧胆,1941年12月23日夜,他同被日军掳到崇阳的女游击队员李金莲里应外合,剪开日据点双层铁丝网,摸进小队长卧室,取走了手枪、望远镜、东洋刀。待鬼子发觉,他已销声慝迹。

 

 

说到抗日女英雄李金莲(李桂莲),简直就是一位神话般的人物,这位智勇双全的奇女,聪颖漂亮,武艺高强,她常常孤身一人,深入敌群,与游击部队里应外合,暗杀贼酋,擒拿汉奸,屡屡成功。胡天在1941年3月26日的《大公报》上,曾这样描述过她:

 

 

敌人在溃退前十天,接二连三发生了几件暗杀案,有一个中队长,也遭狙击,敌人查出,是一个通城奇女子李桂莲主谋。

 

 

1941年3月22日,日寇在我抗日部队的打击下,退守崇阳大沙坪,县内汉奸县长吴竹林及汉奸组织人员随敌而去,李金莲利用与吴竹林的关系,又用计杀了这个通城人民的败类,为人民除了一害。她数度立功,屡创战绩,受到了人民的称赞,1941年4月25日《大公报》上,又有记者推出诗章《李金莲歼敌曲》,详细介绍了这位英雄的事迹,诗曰:

 

 

喜峰山前燃烽炬,

大刀歼敌传奇女。

今有通城李金莲,

后先辉映堪扬诩。

金莲身世原孤独,

生长山城称冷族。

芳龄正感赋标梅,

素质何妨凝秋菊。

敌骑踏进通城日,

怪风盲女逼咫尺。

劫裹孤踪何所逃,

仓惶掳入贼酋室。

中朝金粉久知名,

况对婵娟能勿惊。

飞梦巫山数番逼,

玲珑心窍计旋生:

侬配皇军欣福厚,

良宵且饮合欢酒。

贼酋心喜醉如泥,

那识杀机生榻后。

原来金莲心不畏,

事先谋之游击队。

床下预藏一队员,

计售好期同遁退。

斯时夜静巳无碍,

正好乘机相杀害。

呼出队员不敢前,

杀贼功还属裙带。

蛾眉一怒卷罗袖,

手将菜刀枭贼首。

卤获手枪与镜筒,

报官而后反身走。

从此通城山谷中,

新加游击女英雄。

休将无力讥巾帽,

夜袭频番立战功,

我闻斯事良欢快,

无缘瞻仰佳人面。

恨笔不如太史公,

一卷新编游侠传。

 

 

通城人民恨透了日本鬼子,做梦都在思索着报仇雪恨。   

 

1943年的一天,药姑山上,两个到城里去卖炭的小伙子,半路上,被鬼子抓去做了挑夫。到了傍晚,有个日本军官见路边有台空轿,便要这两个被抓来的后生抬他到郊边去玩。

 

两后生听后,觉得复仇的机会巳到,就假装十分高兴的样子,让敌军官坐上轿去。

 

两人抬着轿子里的鬼子,边走边喊着当地出柩的号子:

 

 

“且且”

 

 

鬼子军官不懂两青年在喊什么,忙问:

 

 

“且且,什么的干活?”

 

“太君,且且是加油加油的干活!”一青年答道。

 

鬼子听了,心中乐滋滋的,便说:

“好的,好的,你们多多的且,多多的且!”

 

天渐渐的暗下来,后生们抬着鬼子来到城外一池塘边,劲越来越大,只听一声长喊:

“且且,小鬼子且!”

 

 

说完一用劲,连鬼子带轿一起甩入池塘中央,让他见了阎王。

 

 

1940年6月某日,日军窜到竹坡屋,抓住妇女张禄元欲要强奸,张禄元不畏强暴,奋力挣脱,躲进家中,用斧头砍死追来之敌,随后弃家逃跑,维护了中国妇女的尊严。

 

 

在日本法西斯占领期间,通城人民中,不仅涌现了一大批象黎振全、郑光大、两青年、张禄元、李金莲这些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而勇敢反抗、自发复仇的普通百姓,爱国民众;同时,还出现了一批富有民族气节、不作亡国奴的知识分子。

 

 

1938年,日军攻陷县城,敌酋鸟山深知晚清光绪举人邱峻,在县内的威望,便以官禄为饵,函请他出山“维持”,继而又复信恫吓:

“尔如因年迈,可令尔子士鼎出山维持,否则,不特火尔居,且将灭尔族!”

 

邱面对敌人的威胁,毫不畏惧,并召来儿子告诫:

 

“我年巳老,不能杀贼,但决不认贼作父;尔辈应献身报国,以马革裹尸疆场为快!”

 

 

铮铮铁骨,溢于言表。日军没有办法,竟于1939年某日,烧毁邱所在的山村,邱的所有藏书、著作及财产均被日寇付之一炬。邱峻老人知道后,斗志更坚,一口气占七律八首,将对日寇的仇恨遗上素笺。其一云:

 

谁向山堂访旧踪,

荒烟蔓草泣寒蛩。

船山旱幸逃钩索,

汉寿何能受伪封。

巢覆知无独完卵,

岁寒终有后凋松。

凄凉满目情何恨,

独立苍茫暮倚筇。

 

 

其二云:

白发萧萧耄耋年,

犹思报国扫狼烟。

鹤媒耻作甘鸿仆,

玉碎宁为不瓦全。

丑虏必然趋末日,

铜驼定得见光天。

儿曹匪懈闻鸡舞,

雪耻毋忘着祖鞭。

 

 

留日学生、同盟会会员葛宗楚,抗战爆发,他从武汉回到县城。县城沦入敌手后,鸟山探知宗楚先生并偕长子汝楠一同留学日本,在县内极有威望,便诱以高官、重金,宗楚先生当即回绝对方:

 

“达不凌人,穷不投敌,此我中华民族之本色也!”

 

 

词严义正,民族气节可谓掷地有声。宗楚先生这种高尚的爱国之志,深深地感动着他的学生原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杨献珍,他在《先师葛宗楚先生略传》中写道: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武汉震动,先生耻看暴日旗帜在华夏领土上飘扬,携幼扶弱,回通城麦市原籍。县城沦陷后,转入幕阜山。日人探知先生与长男汝楠均系日本留学生,企图利用作统治华人工具翻译,先生计脱牢笼,深入丛林,命子侄砍柴易米度日……”

 

爱国之心,民族之节,可敬可颂,永照后人。

 

日寇侵占通城后,一方面采取军事手段,在这里修工事筑碉堡,企图将这块土地建成“武运长连”的军事基地;一方面推行奴化教育,企图消除中华民族的爱国思想和优秀的文化传统,造就“顺民”,使这块土地成为他们的“王道乐土”。

 

 

敌人除了利用《大楚报》、《武汉报》等反动报刊,宣传“东亚新秩序”、“东亚共荣圈”等反动思想,吹嘘“皇军”的功绩外,还在通城境内推行奴化教育,灌输“顺民”观念,办起了学校,以日本人卡落荒为首的一伙“文化教育侵略者”,在儿童中大肆兜售日本习俗,教说日本话,教读日文书,让中国儿童将“太阳旗”当成中国国旗,凡带有中华民族色彩的书籍、歌曲,一律禁读禁唱,侵略者妄图以倭寇文化统治中华民族。

 

 

敌人用武力不能征服的,用奴化教育同样不能征服。通城人民,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捍卫五千年悠久的祖国传统文化,与捍卫自己的祖国,捍卫自己的家园一样重要,与侵略者争夺教育阵地,义不容辞地落在县内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肩上,在敌人教育一批汉奸子女和强迫一批16至20岁以下的青年就读的同时,一批教授民族文化的中小学,却在县内顽强地生长着,与侵略者的奴化教育针锋相对。

 

 

县内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有“私立育才学校”、“私立扶轮补习学校”、“私立文淙小学”、“省立通城县小学”、“私立辅仁补习学校”、“抗日青年补习学校”、“通城中学”等等,共计有省初级中学1所,初小6所、短小7所、私熟250所,有学生数千人。

 

 

尤其是创办于天门观的初级中学,共有男女学生120余人,学校由县内著名爱国人士葛宗楚等一批知名教师任教,这些优秀的知识份子,为复兴民族教育殚精竭虑,他们以日寇侵占祖国这一活生生的事实做教材,解析时事,唤醒民众,增强民族观念和爱国精神,抵制日寇的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克服设施简陋、资料匮乏、费用奇缺等种种困难,没有课本,就自己编写自己油印,没有仪器,就以图代替,把一腔爱国的热血洒进了复兴民族教育的阵地。

 

师生们以军事化的要求生活、学习、行动,他们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民族文化、学习科学知识、消灭日本强盗的理想与实践中,大家一起共同种菜、挑水、舂米,赤脚草鞋,破衣烂衫难移他们的兴国之志。

 

学生们一方面读书,一方面积极参加抗战工作,每逢星期日,一群群青年学生出没在广大的群众中,出没在伤病员的医院里,出没在敌人的据点附近,无怪敌酋町尻,对通城伪维持会长吴竹林说:“伤脑筋!这些八格牙奴……”

 

教育,把爱国的种子播进了后代的心灵深处,1941年3月16日,《战地》第24期上,记者吴觉志曾深入这块土地中采访,写下了《鄂南两文化堡垒》一文,其中,他写了受到爱国教育后,一个小朋友的故事,其中说道:

 

“有一个难保队的小朋友年纪只有8岁,我曾经问他:

 

‘有爸爸妈妈没有?’

他答:‘有,可是都被鬼子杀了!’

‘房子呢?’

‘被鬼子烧了!’

‘姊妹呢?”

‘被鬼子抓去了!’

‘哥哥呢?’

‘被鬼子拉去当兵了!’

‘你恨不恨鬼子呢?’

‘恨!,我要杀尽鬼子,替他们一定报仇’

他说时,涨红着脸握着小拳头,牙根咬得紧紧的……”

 

 

教育,锻造了民族的爱国之心;教育,培育了坚强的爱国后代。民族教育同时也瓦解了奴化教育,1940年5月16日《战地》第9期曾经报道:

 

“通城县前街最近成立之‘日华学校’,强迫十六岁以上至二十岁以下的学生进读,每日除由倭寇“特务部”指定的浪人讲解日语外,并由一行将就木之汉奸,讲解孔子王道。该县伪维持会副会长孔庆云,第三区伪区委员孔宪琪,均遣子弟就读。县中真正孔圣遗裔,以该两逆辱没祖宗,皆与其脱离关系,举家远循,并密函劝告其子弟大义灭亲。一时风声所及,学生纷纷退学,该伪学校巳告瓦解矣。”

 

 

抗日战场  强盗墓地

 

通城,一方神奇的山水!

 

这里,不仅是哺育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的宝地,而且还是埋葬侵略者的坟墓。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炮火连天历数年之久,“湘赣会战”、“湘北会战”、“长沙会战”,每一次战役的到来,这里都是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搏斗的前沿阵地,迈进这块土地上的中国军人和蹂躏这块土地的日本鬼子,都曾为争夺这块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为了争夺这块军事宝地,中国军队的高级将领先后有薛岳、杨森、李仙洲、王陵基、杨汉域、鲁道源等数十名军以上将军,或亲临前线、或坐镇指挥、或运筹帐中……,日寇方面也曾有冈村宁茨、池田、高桥等少将以上侵略者,两军集结在这块土地上的军队,最多时达10余万人。

 

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在这里同日寇共进行大小战役(战斗)100余次,侵略者的碉堡构筑在通城四野,曾是一片原始森林的通城之地,成了侵略者炮火下的一片焦土;面对残暴的强盗,我广大的爱国军民、国际友人,依据四方天险进行防御,抓住时机巧袭敌人,九岭阻击战、苦竹岭、黄鹤楼、大岭山、天岳关、北港之战,县城攻夺战,我英勇的爱国军人将1万多具侵略者埋葬在这块充满了正义的土地上。

 

首先,我们先来读几则发生在战争中的小故事;

 

1940年8月16日《战地》,曾有一篇《民族小英雄》的通讯,文章如此写道:

 

天气是一天天寒冷了。但是,刘小鬼并不因寒气的逼拶而减低了他爱国的热忱。反之,因气压的下降,越衬托出他的热血是在沸腾着。

 

刘小鬼他是河北北平人,自从平津沦陷后,他就做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浪子了。流浪、逃亡,一直流浪到了武汉时才遇着了这位贤惠的刘团长才把他留下来,做勤务。他今年才满十六岁,因为身材短小精干,人也聪颖活泼,团长是十分喜爱他的,同伴也特以“刘小鬼”的绰名相呼,久而久之,他也供认不讳了。

 

他时常对他的伙伴说:“你们不要以为我是小鬼,老实说小鬼也能干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来,看吧,我要替全民族去报仇!”

 

一天,他借了一套便服,穿在身上,臃笨得怪难看的,有似“乡巴佬”中的瘫呆子,但是,他的面庞上是笑容可掬的,他对他的伙友说:

 

“这次,我要到敌巢里报仇去!”他走出了营门,很英毅地迈到了五里牌,到达了敌人的步哨线,倭寇一个哨兵拦阻他。那哨兵最喜欢逗小孩玩的,见他这种臃笨的样子,就用恐吓的手段喝住他,又做着手势要枪杀他。他惶恐万状地被吓得乱窜,那哨兵见他这怪模样,越发来了神气,竟拿起轻机枪“咔”的一声装上了子弹,据枪瞄准,准备发。他吓得魂惊天外,面如土色,颤 抖 着,僵仆在地上。哨兵得意了,竞将机枪搁在他身上,以为他是再也不敢动弹了,就哈哈狞笑着跑到哨所,想叫他的同伙来看把戏。

 

你道这小鬼果真给哨兵吓慌了么?不,绝不,他在南浔前线时,敌人的大炮炸弹向着他的阵地旁尽哇哇隆隆,如崩天倒地般轰闹不休,他是一点声色也不变的。要是他没有天大的胆量,何敢竞到虎穴里去?告诉你,这就是聪明的玩意儿,不这么样,哪里能把鬼子治住呢?看吧,待哨兵进入了哨所后,他就如同沉溺在茫茫大海里,忽然抓住了一根救命的木桩一般的喜跃,很敏捷地搬着杀人的怪家伙机关枪,向原路如飞样般。

 

那哨兵和同伙狞笑着跑出来时,那小鬼已经荷着他第二条生命走得很远了。这时,傻哨兵已急得发愣了,手忙脚乱地只好要求他的同伙一同没命似的去追赶。聪明的小鬼,不慌不忙地选定了一个射击位置,以逸待劳,瞄准着追赶的鬼子到达有效射程时,他就“怕不怕,怕不怕……”连珠般放着,一个鬼子饮了自己的“卫生丸”,结果了性命,另一个也负了伤。

 

刘小鬼见志巳酬,很洋洋自负地显露着胜利的笑容,凯旋而归了。到了营房把详情向刘团长细报,刘团长听了这英勇聪颖的事迹报道,心中当然是快慰的,不由得夸赞不巳,当即奖赏他法币三百币,饬屑官兵,宣扬他英勇的事迹,同时令全体官兵向他行了一个胜利的致敬礼,从此,全团的官兵再也不拿“刘小鬼”的绰号相讥诮,大家都拿“民族小英雄”的雅名相钦许了。

 

文章虽然稍嫌啰嗦,某些地方也有语法问题,但瑕不掩瑜,一个民族小英雄的形象却真真切切地立在我们面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持。在通城这块抗战的土地上,还曾活跃着一支朝鲜义勇队,他们站在“联合弱小民族,共同反倭抗日”的大旗下,用军事、用政治配合中国人民对日寇进行打击。1939年3月3日《新华日报》有一则《朝鲜义勇队努力对敌宣传》的消息载道:

 

工作于湘北鄂南前线的朝鲜义勇队,从事对敌宣传,不遗余力。某日清晨,我朝鲜同志米革等四人冒险前往通城附近某村(七里山),迅将所携日文标语,遍贴壁上。后被公路高地守兵发觉,以机枪乱射,米等即奔避对面山间,并高呼口号,促敌归降。米等于下午一时许,绕小道返,途遇敌便衣队三名,米等出其不意,开枪射击,敌后转奔,率被击毙一名。

 

米等欣然归队,备受长官奖励。

 

在我军民和国际友人的沉重打击下,入侵之敌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厌战、逃跑事情屡屡现于敌人军营之中,1939年3月,在九岭一村中,某日,突然来了三名敌人,他们纷纷脱掉军服皮鞋用火烧掉,换上中国民装后逃跑了。1941年4月,中国军队在攻克县城时,拾到了一个日本士兵的日记,共计七篇,篇篇充满了回归故地,留恋日本和讨厌战争的情绪,其中第7篇写道:

 

小队长训话,说我们军纪太差,并含含糊糊地讲些皇军必胜的理由,意在加强弟兄们的必胜信念。其实还是让大家天昏地黑地混过去还好些,越讲越动用了大家的头脑,使大家对这无期结果的战争愈加怀疑起来!军纪也是同样,不说倒还好,愈说愈糟,因为大队长乃至小队长本身就是犯军纪,无恶不作的,去年十二月在一家人家同时奸淫母女三人就是一个例证。

 

 

侵略战争,不仅受到被压迫民族的坚决抗击,同时,也受到了参与侵略战争的军人的谴责,这个日本士兵的日记,不正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

 

下面,我们再来读读这块土地上的大部队作战情况,看看这一批为侵略者掘墓的庞大英雄群体。

 

抗日期间,中国军队将通城作为阻击日军进犯湖南的“湘北前线”,使这里成了著名的抗日战场。

 

1944年春天以前,通城的九宫山、幕阜山、九岭直 至湖南的岳阳新墙河一线,都是国民党第九战区的前线,当时,国民党第九战区共配置54个师的兵力,驻在鄂南前沿的有30集团军王陵基部和20集团军杨森部。武汉沦陷后,国民政府曾在鄂南敌后留下正规军197师、128师,还统编了各色杂牌武装,然后,又将这些队伍扩编为第九战区挺进军,有8个纵队,一起活动在赣西、湘北和鄂南。

 

 

1938年9月下旬至11月上旬,鄂南几乎全部落入敌手,成了中日交战的主体战场。侵华日军主力第11军团驻扎武昌,鄂南驻有该军团所辖的3个师团和1个旅团。到1944年5月,日军以鄂南一带为基地,发动了对南昌、长沙、常德等大中城市的进攻,其驻扎在通城的是该军第6师团,在通城共设18个据点,分别为县城、沙堆、锦山、锡山、北港等。

 

 

作为日寇进攻湖南的军事基地通城县城,是中日两军争夺的重中之重,它的几克几复充满了传奇色彩,最后,将以中国军队胜利而告结束

 

 

1939年4月30日中午,国民党军队攻夺县城的战役打响,21师和92师,同时从九岭、云溪对日军发动进攻,消灭鬼子400余人。7月,92师接替21师,拔掉了日军在县城附近的据点杜婆山、鼓鸣山、灵官嘴、锡山,20日,中国军队分3路进攻,21日0时占领了县城。

 

 

日军急令崇阳3000多人前来增援,在大批的军车坦克掩护下,于当日9时反扑,22日下午占领了县城。

 

 

10月11日拂晓,中国军队又从九岭和麦市发起进攻,先后攻克锦山、锡山日军据点,构成对日军的两面包围,12日早晨,城中鬼子集中全力想夺回锡山,战争以日军伤亡1000多人而被其占领。

 

 

战争这样反反复复,到1941年3月12日,国民党通城驻军各部联合,同时向县城发动全面攻击,先拔掉外围据点,午夜发起总攻,13日凌晨2时,中国军队的旗帜飘扬在县城上空。冈村宁茨曾坐着飞机到现场考察,也只好发出几声长叹而灰溜溜的离去。

 

 

1938年11月,闻名中外的九岭之战拉开序幕:

 

 

九岭,地处县南,地势险要,扼武(汉)、长(沙)公路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国藩上清庭书中,曾力言欲保长沙,必保九岭。抗战时期,这里又是“国防第一线”,“为国际观瞻所系”。其战略地位不言自明。古时,这里就设有碉卡3座,每座碉卡都上有垛口,下有卡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又成为日寇进攻长沙的必经之路,三卡之中又以“下石井”公路处最为重要,枪弹难进,易守难攻,是典型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黄金战场。一个日本兵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形容此处的地形及战斗:“老实说,我真怕在这个地带作战了,一山连着一山,光是空着手爬山也就够受了,那还能作战呢?不错,我们有的是精锐武器,可是在这种山岳地带,除去山炮、重机关枪外,还有什么能使敌人恐惧的呢?”由此可见这里的地势复杂险要。

 

 

是年11月8日,鬼子占领了县城。翌日,日寇共组织日军1000余人、伪军2000余人,在10架飞机和10多辆坦克的掩护和前导下,气势汹汹向据守在这里的国民党92军21师、82师和92师杀来。

 

 

敌人用猛烈的炮火,轰击山头守军,炮声一停,便用飞机遮住中国军队所占地域用机枪扫射,紧接着便是坦克掩护伪军冲锋;这样轮番进攻,战役打了一日一夜,日伪军攻克不下,以死300余人,伤500余人的代价,一部分退居县城,一部分驻防湾头。

 

 

1940年2月10日,清晨,日寇二攻九岭。鬼子调遣1000多人,在炮火的掩护下,向前步步逼进,98师据险固守,战斗一直打到次日中午,敌人数攻不下,丢了300余具死尸,逃回县城。

 

 

1941年元旦,日军改变前两次战略,由北港绕道向南进犯,9日,町尻量基第六师团和天谷直次郎的第40师团,分步兵、炮兵、骑兵三军联合三攻九岭,敌人绕过“下石井”天险,沿马港直上九岭宋家冲,企图从中国军队背后杀来。

 

 

鬼子们趁夜摸进宋家冲,偷杀了中国守军的哨兵,然后冲进村内,偷袭中国军队在此所驻的少量部队,紧接着烧毁村庄,杀害村民上百人,冲前一口水面数亩的大水塘,尸首盖满水面,塘水被死者的鲜血染得杏红数月不褪。日军由宋家冲直插杨塘坳,来偷袭据守天险的中国军队,58军副军长鲁道源同新11师师长率部奋勇反击,激战数小时,日军再次失败而溃退。使九岭成了日寇的“侵华悬岩”。

 

 

为纪念这几次战斗的胜利,鲁道源亲书“立马九岭”四个大字,镌石碑立于下石井,并在石碑的背面刻上他的诗作:

 

 

滇南健儿镇此间,

三捷长沙敌胆寒。

立马九岭歼顽敌,

屡教倭奴弃甲还。

用以展示中国军民的雄风浩气。

 

 

下面,我们再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1939年10月初。日寇首进九岭失利,绕道来到幕阜山脚下的麦市,企图打开麦市通往湖南的通道。几千日伪军黑压压的一片,向据守军队轮番进攻,中国守军140师某9连,凭险而据,顽强抵抗,与敌人激战三日三夜,最后只剩下8人,仍然固守在阵地上。鬼子屡攻不克,绕开149师,想从苦竹岭斜插入湘,不料又遭到杨汉域部下133、134师的重击,日军大败而逃。战后,两师在山石上刻下:

 

“蜀人杨汉域率精兵五千,大破倭寇于此”!

历史,再次写下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的英雄壮举!

 

当时,《国民日报》副刊,曾登载感赋诗章,大赞中国守军驻守天岳关、南楼岭、苦竹岭沿线的抗日战争,诗云:

 

寇势嚣张出鄂南,

南楼一战骨满山。

遍地殷红应丧胆,

自是不窥天岳关。

天岳关西幕阜山,

雄师扼守敌攻难。

不教倭寇空劳返,

赢得尸灰满载返。

 

 

爱国华章  横溢长河

 

民族英雄之县,不仅造就了大量的民族英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文学艺术作品。

 

民间有传说曰:“屈原过九岭而作九歌”。

 

此说真否,难以断定。假设此说是真,那么通城境内的爱国主义作品,当源于屈原;倘若此说存疑,通城境内的爱国主义作品虽然稍晚,但其成就也是不可低估的。

 

 

通城境内的爱国文艺作品,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观强烈,充分展示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崇高境界和卓越才华,下面让我们撩起那面神秘的面纱,去窥探一下其中的风貌。一、爱国诗词

 

 

自古以来,通城人喜欢写诗作对,在各种主题的诗歌创作中,歌颂祖国、歌颂民族英雄、谴责外敌的爱国主义诗作,更如一枝奇葩,怒放在诗坛上,你听《忠庙怀祖》:

 

 

祠号忠臣为报功,

回思祖德意无穷;

捐生只了当年事,

赴难讵希后日隆;

一片丹心依皓月,

千秋正气贯长虹;

名垂竹帛勋垂宋,

忾憎徒存想象中。

 

这是清朝同治时期,县内一位名叫方刚的庠生,站在那为国而战死的祖宗方琼庙前,所作的怀念之诗,诗中评说方琼的千秋正气和一片丹心,情感真切,感人肺腑。

 

 

歌唱民族英雄,赞扬爱国精神,似乎成了通城诗人的义务,他们纷纷走出山地,到外面的世界中讴歌民族的精英。古人胡大集曾有《朱仙镇吊岳武穆二首》和《汤阴谒岳武穆庙二首》,为宋代民族英雄岳飞鸣冤,读之令人悲愤交加,沉痛不已。其中《汤阴谒岳武穆庙二首》曰;

 

 

倡议和金罪不容,

中原满目尽狼烟;

上皇敌劫已无宋,

留守天亡安有宗;

爱惜河山盟白马,

商量戈甲抵黄龙;

知公一首回天力,

版宇何难复旧封。

旦夕功成唱凯旋,

金牌奚自捉朱仙;

君王不惜朝廷小,

宰相能埋父子冤;

千里狼嗥悲赤地,

一军鸽立帐黄天;

许多遗恨忠魂补,

满树南枝霭暮烟。

 

 

诗中对投降派充满了憎恨,对主战派及其遭遇十分痛惜,爱国情怀,流淌在字里行间。

 

今人黎子秋,也有《谒岳王墓》律诗一首,沉郁雄迈,悲恸浩痛。诗曰:

 

 

萧森古柏郁葱茏,

苍莽湖山落照红;

万古冤沉三字狱,

两河泪洒十年功;

中原父老干戈里,

南渡君臣醉梦中;

惆怅海天风雨夜,

忠魂长绕浙西东。

 

 

登临民族英雄基地、庙宇,凭吊其风范懿德,让其精神滋润自我,教育自我,鞭策自我,是通城正义文人的一大特色。抗日战争时,通城的爱国知识分子们,纷纷拿起自己的笔,高歌抗日英雄、赞美抗日行为,谴责汉奸佞行,其情之迫,其气之正,堪称典范。魏文杰面对国破寇来,一口气作了《抗日歌》七首,其一曰:

 

 

收复我东北,

踏平彼山岛;

斯愿倘不酬,

此生何足道;

我不惜牺牲,

失地庶几复;

今日己何如,

应悔秦庭哭;

呜呼一歌兮歌声豪,

天地无情日月高。

 

 

收复国土,不畏牺牲,一腔豪情奔腾于心。当爱国的将士们奋起反击,打击侵略者,取得了一定胜利,全国人民纷纷捐钱捐物时,通城人民也不甘落后,尽管自己饱受兵乱战祸之苦,但为了赶走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时,他们献出了自己的一份份心意,对此,黎子秋则作了《题为抗日战士献军鞋》诗一道,曰:

 

 

小小一双鞋,

送到前方来,

踏平三岛后,

高奏凯歌回。

 

 

他们盼望抗日军队赶走日寇,取得胜利。可是,事与愿违,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大好的河山落入敌手,不久,身在腹地的通城,也成了日寇的沦陷地,敌人烧杀掠抢,人民流离失所,饱受凌辱。即使国民党内的下层官员们,也得不到安宁,时任国民党通城县政府建设科科长的正直文人赵武宁也成了一个流民,他有《避难》一诗,可见当时写照,诗曰:

 

 

流离又一年,寄居在洞前;

半床单破絮,满身是烂棉;

戒烟又戒烟,借米难借盐;

柴火当灯火,草根是菜根;

债主难留宿,客来不开筵;

骨肉成劳燕,田地化荒烟;

卖力年华老,文章不值钱;

写到伤心处,几度欲呼天。

 

 

邱峻因不理采侵略者的官禄引诱,而被日寇烧毁了山庄,面对滚滚烈烟,他愤然写道:

 

 

烈焰腾空卷朔风,

盈盈一水限溪东;

全消栋宇云沉黑,

未朽仓厢栗坠红;

尚有贺书遗子厚,

更无好梦解周公;

嗟余白首归何处,

敢拟溪磻老钓翁。

断瓦颓垣对夕晖,

不劳猿鹤护岩靡;

星飞残火疑萤度,

泥落空梁误燕归;

幕阜云高屯劲旅,

楚天风急驶机飞;

神州闻道多焦土,

何处西山咏彩薇?

 

面对侵略者的铁蹄践踏,面对倭寇的残酷蹂躏通城人民纷纷奋起反抗,老人把自己的儿子、妇女把自己的丈夫送上抗日战场,与敌人奋战。有一首《七律·父望于归》的诗,写的就是儿子奔赴抗日后,老父既盼望儿子英勇杀敌,又盼望儿于早日归来,诗曰:

 

 

激昴抗战保家乡,

弹指光阴又六桑;

白发老人穿望眼,

红颜少妇转愁肠;

何时扫尽狼烟毒,

异日还留麟阁香;

路隔几千频寄语,

陈情寄语慰高堂。

 

 

经过八年时间的艰苦战斗,中国人民终于战胜了强盗,日寇投降了,人民胜利了,睹景思物,傅版庐以《日寇投降》为题,一气挥下四首七律,诗曰:

 

艰难抗日正相持,

倭寇投降岂事奇;

八载湖山征战壮,

一朝雨露太平滋;

强权自有丧亡日,

正义岂无磅礴时;

朝野军民齐奋臂,

日酋败退不成师;

无识山人问是非,

穷兵必败莫相疑;

全球起与强权抗,

九国岂容公约违;

德意支离孤敌势,

美苏参战震军威;

裕仁何事侵华毒,

后果难逃自偃旗。

国际风云似弈棋,

珍珠事件起非微;

长畸一弹翻东海,

赤县千军压北陲;

无数生灵出水火,

几经岁月复邦畿;

最钦战略相持久,

争取时间胜所归。

收回失地重光日,

乘胜图强大有为;

抗战早宜行宪政,

复员亟应诊疮痍;

澄清吏治安黎庶,

撙节仓储惜物资;

各党共同谋建国,

精诚团结莫相违。

 

 

诗人站在时局的高度上,纵谈抗战胜利的各种条件,最后笔锋一转,盼求“各党共同谋建国,精诚团结莫相违”,可是,他的美好愿望,不久便被国民党反动派击破,内战之火再次燃起。

 

 

二、抗战联话

 

 

运用诗词,讴歌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鞭笞亡国奴思想,成为通城人民用文艺手段对付敌人的一种方式,而以对联形式抗击外侮、抨挞汉奸、歌颂正义,则又成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对付敌人的又一种斗争方式。

 

 

在黄龙山天岳关前,古有一幅对联,刻在曾在此地战斗过,而后成为抗金英雄的岳飞的庙上,联曰:

 

景望天岳关,追想太史藏军,垂名今古;

居近崇虚寺,好寻鄂王遗墨,还我河山。

 

 

对联一直上溯到太史慈在此设幕置营,改天岳为幕阜的历史,上挂下联,点明岳飞“还我河山”的英雄气概。

 

1939年3月,日寇占据通城,汉奸们不顾卖国之耻,在县城成立汉奸政权通城县政府筹备处。成立之日,汉奸们曾贴出两幅对联,一幅为:

 

通城位于鄂之南,恰好南岳当前,

一座名山为保障;

县府立在城以北,譬如北辰居此,

满天星斗共朝宗。

 

 

又有一幅为:

 

银山为城,隽水为池,此地堪称根据地;

隆平有钟,九宫有鼓,大家齐唱太平歌。

 

两幅对联,歌颂日寇侵略,一幅鲜活寡耻的卖国嘴脸,县内不少爱国人士见之,纷纷斫笔予以反击。有位名叫黎树德的私塾先生面对国破家亡,愤而写道:

 

倭寇速除,榻下岂容他族卧;

孺子可教,桥头应候老人来。

 

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除寇之心澎湃于字里行间。关义长先生,不久又在云溪一所学校,挥笔疾书,联曰:

 

云程鹏鹄正翱翔,

笑倭寇豕突狼奔,

岂知脚陷深泥,

再欲操戈非易事;

溪沼鱼龙常变化,

看诸生扬眉吐气,

总是心关大局,

定能投笔竟成功。

 

 

作者见敌人巳陷入我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又见莘莘学子们心系天下大事,发奋读书而欣然。更有李子芳,在一校门口贴上一联,酣畅淋漓,大有一举直捣倭寇老巢的凌云气势,联曰:

 

相才文,将才武,盈拥十万貔貅,精锐直捣黄龙府;

上马刀,下马稷,称植三千桃李,花叶纷披富士山。

 

 

教师们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敌人的无比痛恨,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写下了许多肺腑之言,而演戏的也当仁不让,面对倭寇侵占,纷纷编戏排演,赋联以泄国耻,县内在抗战时,有一戏台,上有联曰:

 

 

大舞台,摆开战场,文执笔武持枪

百战不回头,杀尽倭奴方罢手;

小班子,演成戏曲,男扮生女装旦,

几点粉抹面,唱出中外新奇闻。

 

好一批爱国的戏曲人士,亦如战场勇士一般,英姿飒爽,正气浩然。

 

日寇战败投降之日,通城境内也和全国一样,万众欢腾,奔走相告,恨透了侵略者的邱峻老人,欣然走出深山,为通城抗日胜利庆祝大会撰联,曰:

 

日丧喜有时,挽后羿弓,箫鼓齐歌破阵曲;

天骄笑难恃,衔子婴璧,海山坚筑受降城。

 

作者引经据典,比喻贴切,真实地记录了县内人民当时沉浸于胜利喜悦之中的情况,大有一种笑谈“强虏灰飞烟灭”的境况。

 

通城境内的爱国对联之多,有如浩瀚之海,三言两语无法言尽,仅散失在山野之中,刻在那些为杀敌而阵亡的将士墓碑上的对联就有不少。如1939年5月,国民党92师,为纪念其部队自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以来所牺牲的抗日将士,在天岳关建有群墓,墓就有两联,一幅曰;

 

灵护天岳;

气壮黄龙。

又一幅曰:

英雄无名,无以能名;

烈士有功,有所表功。

 

这些讴歌抗战英雄,反击侵略之敌的对联,不仅体现了通城境内人民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爱国思想,爱国智慧和爱国行动,它将永远记下这块爱国之土的辉煌。

 

 

 

三、爱国文章

 

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地植根于这块土地。纵观古往今来这里的爱国文章,也可谓洋洋大观也。

 

不考究当年方琼招摹义勇军的招贴文词以及所有作战的发号施令,仅明朝抗倭英雄舒太猷就曾著有《平海纪略》一书。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记述中国军民在通城境内及周围相邻边界,同日寇英勇作战的消息、通讯就屡屡见诸于《新华日报》、《国民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以及《战地》等,其数量之多令人称奇。仅笔者手中的资料看,共计有数十万字,这些来自战火中的新闻,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此地当时中国军民抗击日寇重建家园的英勇之举,记录了侵略者的累累罪恶。除了这些,还有两军作战的军事电文、战略部署以及从日寇手中缴获过来的日军士兵日记;有当时参战人士的许多回忆,真实地再现了这块土地,当年中国军民与入侵之敌的血战情景,再现了通城人奔赴各个抗日战场的辉煌之举。

 

 

这些珍贵的文字,今日读来,仍觉炮声在耳、搏杀在目,成了教育后人的宝贵的历史资料。《天岳关无名英雄墓志铭》一文,更是令人读后,奋发出一腔高昂的爱国豪情。

 

当年,国民党92师奉命参加台儿庄会战,取得大捷;后又积极投入武汉保卫战,武汉陷入敌手之后,全师将士于1938年11月至1939年9月,进入通城九岭、云溪、天岳关一线布防。

 

自台儿庄会战以来,该师将士在屡次战役中,英勇善战,战果显赫,成为抗击日寇的一支劲旅。在与敌人的无数次战斗中,92师伤亡惨重,迅速减员,为了纪念这些为中华民族利益而献身的英雄们,1939年2月,师部特选天岳关这块宝地,建墓勒石,旌表忠烈。

 

墓地气势宏大,石雕、书法、文章、诗联以颂扬爱国英雄为主旨,成为通城境内一大十分珍贵的文人景观。在墓地之上,镌刻着《天岳关无名英雄墓志铭》,则更是景观的亮点,全文如下:倭寇侵凌国土沦陷本师将士负全民  之重抱杀敌之决心衔命抗日驰聘鲁鄂与  敌鏖战达十余阅月奈我英雄捐身躯拼头  颅冲锋陷阵每多壮迹迂回继袭突建殊勋  本师之能达成任务迭奏肤功者英雄之勋  甚伟也报国尽忠丹诚昭于日月舍生取义  浩气连夫乾坤英雄身死矣精神震铎寰宇  英雄气绝矣遗烈彪炳千秋寄忠魂有托树  后死楷模  于己卯五月辟天岳关之阳建  墓勒石以旌忠烈扶碑兴思幕阜云黯书帛  著绩天岳星辉我后死将士能不缅怀壮迹  勇赴事功扫荡敌寇复兴民族以慰英雄在  天之灵者乎

 

铭曰

壮志凌云生活艰辛连年长征救国救  民者昔同甘苦今竟成仁出师未捷何堪先  殉求仁得仁不负此生忠昭日月义泣鬼神  英雄无伦崇高无论万古凛烈感召后人

 

除了这些不朽的文章之外,境内还有歌颂爱国主义精神的石刻雕塑、名人题词,甚至更有戏剧曲艺等,1941年,为纪念鄂南大捷,李绍棠还曾编写了三幕话剧《胜利之花》,把中国军民在鄂南英勇抗战的事迹,以一个家庭为中心而展开,矛盾起伏,不断冲突,再次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的社会发展规律,讴歌了通城这块土地上的英雄!

 

通城,英雄的通城!

叫侵略者闻之胆寒的通城,叫国人闻之自豪的通城,其爱国壮举、其民族精神,被世人称颂,被历史载入。面对这里矗立的“抗日阵亡将土纪念亭”

蒋中正挥笔题下;“气壮山河!”

薛岳挥笔题下;“人类之光!”

李仙洲挥笔题下:“浩气长存!”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477797776 传真: 邮箱:1217699749#qq.com
地址:www.baidu.com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湖北门立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